南宫28ng相信品牌

决胜“十四五” 打好收官战 智慧健身让运动更便捷更科学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5:21:13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“太方便了!”在上海杨浦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,62岁的岑雪芳站在智能体测仪前,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身高、体重、体脂率、柔韧性等多项指标的测量,随后在手机上简单操作,就收到了检测报告和个性化锻炼建议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从2021年的2.41平方米,增加到2024年的3.0平方米,“去哪儿健身”的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。与此同时,以数字化、智能化为支撑的科学健身方式,正深度融入大众生活,“如何健好身”也不再是难题。

  在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运动健康中心,智能体测、专业锻炼设施一应俱全。社区居民施宝民通过扫码完成体质检测,系统自动生成健康档案。发现自己肌力不足,他便常来使用专业器械锻炼。“不仅练得明白,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老伙伴。”施宝民笑着说。

  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

  近年来,上海推动体育、民政、卫健等部门协同,建设了一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、智慧健康驿站,探索多元化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。截至2024年底,上海市已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74个,实现16个区全覆盖,“智慧健身”场景在社区日益普及。

  不少体育场馆也借助“互联网+”提升服务能级。在上海九回共享运动场华夏公园,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入场,并可实时查看场地使用情况。“以前我们来打球,进场得排队,尤其是高峰时段,有时等很久。现在手机可以随时看到场地空余情况,再也不用排长队了。”一位篮球爱好者表示。

  类似的数字化健身工程正在全国多地落地。例如,江苏南京打造“10分钟健身圈”,接入“互联网+健身”平台,实现400余家惠民场馆在线预订。浙江推出“全民健身地图”,居民可一键完成预约、支付、导航等操作,健身便利程度大幅提升。

  “通过数字化转型,打造‘智慧体育’进社区,科技正逐步扩大全民健身的时空外延。借助虚拟体育,在线运动,线下与线上相结合,居动健身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。”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。

  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《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》,全民健身领域有38项成果入选,其中包括虚拟现实健身设备、智能运动APP、物联网智能健身器材等多个类别。

  近年来,随着AI技术不断融入运动场景,各种智能健身装备渐成市场潮流,科学化、精准化正在重塑大众的运动习惯。以体感游戏构建的虚拟运动空间为例,这种游戏的沉浸式交互设计能将复杂技术动作拆解为趣味化指令,让零基础用户轻松习得技能;而大数据模型在健身器材上的应用可以精准捕捉健身者的运动时长、动作轨迹等指标,从而为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。

  据乔山健康中国区总部执行长李永楷介绍,该公司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新款跑步机,可将健身数据与华为智能终端无缝对接,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方案。他说:“我们的设备不仅能有效地帮助用户规范动作,还可以和健身房进行大数据交换管理,制定个性化的健身方案。”

  在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看来,智能化健身器材增强了运动的趣味性、互动性。从体测处方生成到训练数据追踪,从战术分析到智能理疗,科技以更轻量的设备、更直观的交互降低了专业运动门槛,让更多普通人体验到运动之乐。

  伴随《全民健身计划(2021—2025年)》提出,“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”,“体医融合”正在多地落地实践。

  在今年的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中,多地医疗机构开设减重与健康门诊,“运动处方”成为体重管理和慢病干预的重要手段。市民朱斌在上海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接受系统干预后,一个半月减重28斤。“不仅体重降了,整个生活方式都更健康了。”他兴奋地表示。

  该医院主任医师吴国芳介绍,医院会为每位就医患者建立健康档案,根据体检指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,通过中西医结合和运动营养管理进行综合干预。

  天津、深圳等地也在积极探索“体医融合”新路径。天津市体育局与卫健委联合开展防治慢病试点项目,覆盖20家医疗机构,将八段锦、保健操等传统运动纳入处方;深圳市南山区慢病防治院引入人工智能运动处方系统,实现了从评估、开具处方到院内治疗、居家康复的全流程管理。

 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韦军长期关注“体医融合”课题。他认为,“体医融合”通过非医疗手段介入健康管理,体现了“健康关口前移”的理念。运动处方与科学健身指导的推广,正让大众在更安全、有效的运动中收获健康。(完)

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

搜索

 谷歌地图 百度地图